顶级赛事催生出色的选手。世界杯往往能够提升一个球员的“足球意识”,大赛带来寻常训练不能带来的化学效应。现在,属于上海物业管理行业的顶级“赛事”也来到了眼前,显然,世博会比世界杯更难得。试图借此实现“意识”层面跨越的沪上物管行业,赶上了一个好场子。
“管家的管家”领进门
上海世博会是我国第一个运用市场机制选聘物管企业实施物业服务保障的大型活动。这种全新的探索,把后发的中国物管行业直接推到了国际竞争的前沿。这对经过18年发展的上海物管行业,既是严峻的挑战,也是极好的发展机遇。
世博场馆进入营运阶段后,近六成管理工作要靠物业支撑,据上海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估算,世博期间整个行业参与物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将突破1.3万人。
世博会物管与一般的公众、商办楼和小区物管有很大不同。在园区内,物管企业的权责分属就要分好几个层面。一是管理区域的划分和确定,哪个企业管哪个片区,世博轴、中国馆、非洲联合馆、企业馆等等,要分别进行招标;二是企业和政府职能的区分,例如重中之重的安保和秩序维护,警方和企业责任界面的界定;三是物管和其他服务方―――例如园区环境卫生管理的协调,双方服务覆盖既不能重叠,也不能出现盲点。物业管理行业协会接受世博局的委托,进行多方调研考察后,才制作出一幅有多重景深的“物管地图”。
什么样的企业能入园区?以什么样的程序进入园区?行业协会给竞标企业立下很高的门槛:具有二级或以上物管资质、具有管理多个大型公众物业项目的经验、具有就地调动组织处置应急事件的能力和资源、3年内无不诚信或重大违法记录、上级或主管企业愿担保、愿意接受行业协会的统筹协调。
评标委员会阵容强大。协会分别从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物业管理评标专家库和市政府政府采购评标专家库中的近400位专家中推介出16位评审专家候选人,最终组成7人评标委员会。同时,协会还向世博局推荐了进行公开招标的比选公司。
规则有了,裁判有了,40位选手上场,经过4个月的比拼,最终有7家企业分获园区内7个片区物业管理权。
这场“超级管家”选拔赛中,行业协会编写剧本、搭建场地,布置灯光、舞美,事无巨细,宛如“管家的管家”。而要当好这个角色,必须上通世博局,下达物管企业,前者需仰仗专业优势,后者需亮出中立、权威的说服力。
把企业“领进门”,协会的工作仅仅开了个头,园区的物管不同于常态管理,各种新状况随时可能出现,因而协会还要跟踪园内企业,与他们进行沟通协调。“我们正考虑建立一个‘世博物业服务联盟’,在服务一线成立一个统筹的机构,有效整合好世博物业服务团队的资源,协调好各片区的工作,提高应急响应和处置能力。”物业管理行业协会会长蔡兴发说。
行业“小跑”迎世博
1991年11月,上海第一个物业管理公司成立,这时候距离现代意义上的物业管理的兴起,已经有一百多年。不必讳言,国内物业企业的专业水准和竞争力与国外同行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向更高标准看齐的过程中,“迎世博”阶段行业发展比以往快得多,是“小跑”前进。2006年到2009年的上海市窗口行业公众满意度测评中,物业管理行业得分逐渐上升:76.438(2006年),80.144(2007年),80.646(2008年)。
世博会是新一轮发展的机遇,协会所做的,就是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提升行业服务层次,提高行业社会形象。
在迎世博过程中,协会一是加强行业自律建设。2007年协会发布实施《上海市物业管理行业自律公约》。同时,开展行业“诚信承诺活动”,由企业申报、协会审核后向社会公布,接受业主和公众共同监督。一年一个台阶,督促企业年年有进步。“媒体公示”这根“胡萝卜”和“业主投诉”的“大棒”形成的激励约束机制,营造了行业良性竞争氛围的两个向度。二是加强行业服务标准建设,促进规范化服务。在协会组织下,《住宅管理服务规范》、《办公楼物业管理服务规范》、《商业物业管理服务规范》、《公众物业管理服务规范》先后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作为地方标准发布实施,有效的提升了物业规范服务水平。三是加强行业品牌建设。业内已有7家企业的物业服务产品被评为“上海名牌”,有33家企业被评为上海市中小“品牌企业”和“品牌产品”。四是加强和谐物管建设。
协会连续3年开展了“与业主同心”主题活动,努力营造和谐的社区氛围。为开展迎世博文明宣传,协会会同市房地局、文明办共同举办为期半年的“居住文明”大讨论,相关专家和业内人士深入小区,和居民共同探讨业主和物管的“相处之道”,“这种交流加深了双方的理解,对业主行为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小区业主们开始学会理性思考,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物业纠纷。”
|